本报记者 赖志凯 本报通讯员 陈熙
阅读提示
从加工车间的数控机床旁到研发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前, 从总装厂房的轰鸣声中到智能算法研究的代码世界里,三院76个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分布在各条战线上,这些工作室已诞生1200多项国家专利,走出数十位全国技术能手。
一次深夜的程序调试中,贺潇强面对跳动参数突然灵光乍现,想出钛合金内腔断续加工的新思路。他立即召集青年骨干卢浩等人在机床旁展开攻关,泛着金属光泽的试件在刀具下反复切削,测量仪器的滴答声与激烈讨论声此起彼伏。经过数十个日夜的试验数据比对,贺潇强劳模创新工作室最终创新设计出双切点加工刀具,使零件加工效率与刀具寿命实现倍增。
这是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以下简称“三院”)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开展创新攻关的一个剪影。
从加工车间的数控机床旁到研发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前, 从总装厂房的轰鸣声中到智能算法研究的代码世界里,三院76个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分布在各条战线上,这些工作室已诞生1200多项国家专利,走出数十位全国技术能手,成为三院不可或缺的创新力量。
拆除藩篱、搭建舞台
2019年,三院工会顺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航天装备研制需求和职工成长需要,制定并印发《关于开展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的通知》,这一举措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创新沃土,为广大职工搭建起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重要平台。6年间,从初创到规范,从探索到成熟,三院工会始终扮演着“园丁”角色,为创新工作室的成长精心培育,提供全方位保障。
“我们要做的,就是拆除藩篱、搭建舞台,让每一个创新想法都有生根发芽的机会。”三院工会相关负责人说。
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2022年4月,三院制定出台了《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2024年12月再次修订,形成6章24条完整制度体系。通过星级评定、差异化奖励等机制,创新工作室建设进入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新阶段。
目前,三院已认定5个二星级、7个一星级院级创新工作室。1个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国防邮电产业创新工作室,1 个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性创新工作室,4个被评为北京市创新工作室。
培育攻坚“尖兵连”
孙长胜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自2015 年成立以来,这支团队紧盯飞航动力领域的“硬骨头”,把生产难题当作必须攻下的“山头”。面对重点型号产品首次生产的巨大压力,他们连续9个月扑在一线,改进工艺、优化流程,最终硬是零差错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9年来, 他们破解了300多项生产技术难题,拿下了35项国家发明专利,不仅推动了国产高端设备的技术突破,更成为三院攻坚克难、实现智能制造转型的一支尖兵力量。
若将孙长胜创新工作室比作专注内部攻坚的“尖兵连”, 蔡善军创新工作室则是擅长跨界合作的“同盟军”。这个聚焦高精度惯性导航技术的工作室,选择了“开门创新”的道路。2023年,他们与首钢北冶文新理创新工作室结成联盟, 直指航天关键材料“卡脖子”难题。蔡善军深知,当下科研单打独斗难成气候,便带领团队主动走出“舒适区”,与业界专家碰撞思想、互通有无。这种跨行业、跨领域的创新联盟,正在成为三院创新工作室建设的新模式。
创新工作室的建设不仅攻克了技术难关,更结出了丰硕成果。在第十八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上,三院159厂“新型飞机部件高精度智能装配技术及应用”从2000多项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大赛唯一特等奖,三院还有其他3个项目获奖,近两年,累计获得11个奖项。
这些成果的背后,都有创新工作室的身影。
李文静创新工作室专注热防护材料研究,相继开发出20余种热防护材料,成功应用于长征五号、嫦娥四号、天舟一号、天问一号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任务。这支全部由清华、北大等高校博士组成的28人团队,已成为三院创新工作室的“明星团队”,展现了创新工作室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能力。
成为焊在航天一线的“螺丝钉”
在李明洋创新工作室,没有“留一手”的传统,只有“全都教”的热忱。作为北京大工匠,李明洋深信:“航天制造不能只靠一个人厉害,要整个团队都强。”他定期组织培训, 利用下班时间给年轻人讲解多轴编程诀窍;鼓励青年技工大胆提出工艺优化方案,哪怕是一个螺丝钉的拧紧顺序。
几年来,工作室不仅培养出北京市名师带徒的典型,更让一批90后、00后快速成长为技术主力。在这里,技术真正实现了“一代强过一代”的航天传承。
“让自己成为一颗坚实的螺丝钉,焊在航天一线。”这是胡万军创新工作室的理念,胡万军曾凭借“微电子焊接” 项目获得全国第二届技能大赛“最受欢迎十大绝技”称号, 他常常面对面、手把手向年轻同事传授微电子焊接绝活,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正是在这种“传帮带”的氛围下,工作室涌现出一批技术尖兵,多人荣获“航天中青年技能接班人” 称号,实现了从“手艺”到“传承”、从“个人优秀”到“团队卓越”的跨越,让航天制造领域的技艺与匠心真正薪火相传。
三院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创新工作室建设配资网站排名第一,推动创新工作室从‘单打独斗’向‘联盟作战’转变,从技术攻关向成果转化延伸,从院内创新向跨界融合拓展。”目前,三院工会正在筹划新一轮创新工作室联盟,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一步释放“1+1>2”的聚合效应。同时,加大创新成果转化力度,让创新工作的“金点子”结出“金果子”。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开户_实盘配资网站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