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与斯为盛!金秋时节,湖北又一次迎来科技丰收季。在全国新产生的两院院士中,湖北科学家占了11席正规配资平台推荐,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的7人榜上有名,一名外籍院士诞生于华中科技大学。目前,湖北两院院士数量突破90人,总量在全国位居前列。
90人,总量全国位居前列,湖北成为院士高产地,让人感受到与“大江大湖”匹配的大人才、大先生、大科教。从0到个位数,再到让其他地方仰视的90人院士群,数字体现了一个科教大省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上的高贡献度,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上的贡献。就拿新当选的院士来说,覆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前沿科技的多个领域,数理化、生命科学、医学、地学、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湖北的科技人才布局呈现全面发展的态势。
90人,这个数字让我想起1997年到武汉上大学的情形。当时院士太稀缺了,就拿华中科技大学来说,当年新增选了两位院士,举校欢腾。后来华中科技大学流传着两个故事:
1997年底,一家媒体的记者住在华中科技大学招待所,每晚为窗外的施工噪声不绝而烦心,一问才知是在盖“院士楼”。时任校领导跟记者介绍说:“可以住8位院士呢。”“8位?”记者对这两栋小楼能否住满大为怀疑。校领导却信心满满地说:“没问题!”后来果然住满了,华中科技大学现在两院院士数量早超过了20位。
另一件则是笑谈。1991年杨叔子教授当选为院士后,学校院士数破零,有关部门曾关照华中科技大学:“你们千万不要让杨院士坐飞机。如果有什么闪失,岂不是又变成了零。”当媒体记者就此事向杨叔子院士求证时,杨叔子说:“虽是江城著名笑谈,但我也的确有几年不敢坐飞机的事。”
华中科技大学的院士故事,是湖北的一个缩影。从零到大师云集,从“担心院士楼住不满”到如今院士居名校前列。刚刚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公报特别提到: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科创引领战略,统筹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地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增的11名院士,位居前列的院士总量,科创的重大成果,为公报这段话作了具象化的阐释,看得见的呈现。
自今天早上两院公布院士名单后,朋友圈一直都在以各种方式“蹭”院士热点,有的凸显院士毕业院校,有的凸显年龄(比如北大出现80后院士),有的凸显籍贯,还有凸显领域、学校、学会、专业,等等。这种“蹭”说明了院士身份的权威,代表着科技界的最高水位,人们争相分享和贴近这种荣耀。
一个地方增选的院士数量,是一种科创实力风向标,彰显着这个地方在基础研究和新兴科技上的硬核实力。正是在院士们的带领下,“十四五”期间,湖北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比如人工智能领域,2024年3月,湖北省启动“人形机器人突破工程”产业化项目,陈学东院士、丁汉院士、刘胜院士等成功研发劳动者、荆楚、神农、天问等系列人形机器人,在全国成功打造湖北人形机器人方阵。
大国重器,人才托起,科创高地,非有高楼,乃有高人。科技人才的高度,科技创新的高度,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发展高度。闪亮的院士数字,见证着湖北科创的实力,更见证着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的“湖北智慧”。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曹林(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责编:沈素芬【责任编辑:伍佳佳】正规配资平台推荐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开户_实盘配资网站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