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不只是面子
说到城市更新,大家其实都觉得这事很大,因为这真关乎咱们的生活,和一整个城市的面貌。其实没人会否认,城市焕新确实重要,不过我要说,城市更新可远比看上去复杂,甚至说,它不只是旧房变新房,真正考量的,是每个人的获得感和归属感。我更想提出一个新观点,城市更新的终极目标,其实是让人与城市真正同频共振,只有人活得舒坦了,城市才会焕发出生命力,这一点,才是城市更新绕不过去的核心。
我们先来看个现象,老旧小区,经常被吐槽,电梯难,停车难,环境差,这些老问题,年年都在闹。解决办法,其实并不容易,别看装电梯、修停车楼好像是技术活,其实背后最难的,是协商,是邻里间的理解,包括钱从哪儿来,以及到底怎么拆怎么建。武汉的孙凤兰奶奶,现在下楼不费事了,小区19部电梯,装了三年,期间沟通、协调资金、处理矛盾,才让老太太如今能晒太阳。对比下,上海徐汇有个桂林小区,装电梯拖了五年,最大的难点,其实也是协商和集资,只有充分听取居民意见,不然连一个动工的机会都没。
其实这也是个信号,不是只有大拆大建城市才会进步,反而,谁能让老百姓“方便出门”,谁才真懂城市的温度。
接着说停车难,武汉知音东苑解决了停车难题,但起初大家很排斥,因为不想绿地被砍掉。不过社区没有放弃,街道书记带头,方案改了几回,把绿地保下来,才换来新停车楼的落地。杭州滨江的“停车+共享”模式,也挺值得借鉴,他们鼓励居民分时段错峰停车,有效缓解了小区矛盾。由此可见,技术、资金固然重要,耐心和治理方式更要创新。城市的问题,解决靠的是细致入微的温情,而不仅仅是一纸规划。
更多地方开始了新的探索,比如青山区居民自发搞“住宅合作社”,原地拆建自己的楼房。与之类似,德国柏林也时兴“社区主导更新”模式,居民自己当主角,政府做后盾,企业出技术,大家一起商量着搞,才住进了心仪的定制新房。由此越是让居民参与、主导,更新才真有归属和温度,也能更高效落地。
光看地上的新楼、绿地,是远远不够的。地下工程,其实才考验城市的内力。武汉四康路二十几天完成排水改造,表面快,但看不见的是现场协调有多难。要联合自来水、电力、燃气各方,谁家先挖,怎么不影响大家生活,这些都没现成答案。这种“地下的仗”,全国都在打,比如深圳地下管廊铺设的探索,提前规划,减少开挖次数,既省钱又省事。由此来说,地下治理水平高低,才是城市真正健康的标志。
更新还不只是“修和拆”,还要考虑城市新动能。武汉汉江湾AI产业园,就是从柴油机厂“长”出来的新产业区,如今园区企业满员,人工智能成了主力军。其实全国都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北京的798,还有重庆的鹅岭二厂,都是老工业区变成未来产业高地。不仅保留了历史味道,还吸引大量青年创业,带动文化创意经济,一举多得。
不光是产业,金融服务也能插上“城市焕新”的翅膀,比如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旧厂房变身园区,4年纳税13亿,成为经济新引擎。甚至连热门综艺都来“打卡”,带动话题流量,这种“文化+金融+城市景观”混搭模式,已经成为引领城市潮流的新样板。这比单一搞大拆大建,见效更持久。
说回历史街区,这里的更新更难,既要修旧如旧,又得玩出新花样,成本往往比新房高得多。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保留50多栋老房子,不过最近两年,不仅游客暴增,还因文创商业入驻,消费热度大涨。上海武康路也类似,街区新业态多、体验丰富,“一店一景”,让人流连忘返。因此,要避免“千街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历史、文化和真人真事结合,带给人真体验、真惊喜。
城市更新,还是对治理智慧的终极大考。有数据就代表有眼睛,比如武汉“智慧大脑”,297架无人机实时巡逻,步行街哪里堵车、黄鹤楼有多少单车,屏幕上一目了然。这和广州的“城市运行中心”类似,数字治理,未来会成城市标配。要把“管城市”变成“管服务”,才能让生活越来越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更新也在推动绿色转型。青山江滩的前身,是工业码头,如今却成了新婚照打卡圣地,一年产生724吨碳汇。伦敦泰晤士河曾被污染到死水,如今经过治理,也成了城市生态地标,有活水,也有故事。
但城市更新还是条未知路,道阻且长。每一次更新,挑战都很大,比如利益平衡、历史保护、资金筹措、高效治理,每个环节都考验人心与责任。只有让更多人参与,只有每个人都感受到生活变好,城市遇见美好才不是海市蜃楼。
未来城市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更新,才能让不同的人都满意,经济、环境、历史、生活能真正共赢正规配资平台推荐,你觉得答案会是什么?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开户_实盘配资网站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